11月初,徐汇区华泾路1000弄华泾五村的居民黄女士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称自己的私家车停在小区内时被剐蹭,她和物业前往机房查看小区监控时,发现15个探头都出现“黑屏”故障。物业只能找到一处拍摄角度不全面的探头,捕捉到疑似黄女士车辆尾部被撞的画面。“要是这处镜头也故障,就没办法找到证据索赔了!”这次意外事故让黄女士对小区监控的运行现状感到不安,认为物业在管理安防设备上存在失职。
小区监控如此高故障率不常见,为什么会发生?光靠物业企业就能解决吗?为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反复修、反复坏,社区监控故障率高
11月29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小区南门进入。小区正处于“美丽家园”改造中,本就不宽的主干道上经常来往工程车。
黄女士告诉记者,10月18日傍晚回家,她将车子塞进了位于南门附近主干道西侧划出的一排停车位内。第二天早上,发现车辆尾部右侧被剐蹭了一大块。查看周边小区摄像头排布,最近的摄像头位于对面绿化带的一根黑色杆子上。她立即找到物业,要求到机房查找监控录像,以便找到索赔对象。
由于摄像头角度略低,只有车尾的左半部分被拍到,还时不时被树枝遮挡。应黄女士要求多次审看后,物业人员观察到10月19日早上8时35分左右,一名男子在黄女士车辆后方观察徘徊,并用脚踢了两脚。再往前调看,发现有一辆黄色工程吊车经过,物业推断剐蹭是施工队的工作人员所为。庆幸之余,黄女士也把担忧反映给记者:在机房,她看到15个监控摄像头都处于故障状态,物业说积攒到一定数量一起上报维修。
△华泾五村车辆被剐蹭的大概位置,红圈处为最近的监控摄像头。
“监控故障就应该马上修,怎么能攒着?”闵行区浦江镇江文路330弄的袁先生产生了和黄女士一样的担忧。11月,他看到好几位邻居在小区群里反映监控探头损坏的情况,有业主遇到车辆被剐蹭和盗窃事件,去物业调取监控录像,每次都说探头坏了,看不到。“两年前,镇里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在每个门栋前都安了两三个探头,怎么这么快就坏了?”
11月30日,记者在江文路330弄小区物业管理处监控室看到,两年前安装的监控设备共计132个摄像头,5个显示“找不到主机”,另一侧开发商建设时配备的136个监控设备,已经运行13年,有约10个显示蓝屏或黑屏。物业经理告诉记者,前者稳定率较差,经常会出现“掉线”的情况,后者老化问题突出。“有时候有十几个显示不了,有时候又可能全屏黑掉,今天还算少的。”
△闵行区浦江镇江文路330弄小区的监控机房显示屏。
老小区面临240个监控的维保资金压力
对于政府出资改造安装的监控设备,政府通常会协调供应商提供一段时间的保修。浦江镇房屋管理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美丽家园改造时安装的摄像头使用的是数字信号,在后续设备更新升级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不兼容的情况。他已和维保单位沟通,“如果确实在两年的保修期内出现推诿的情况,我们会要求其进行彻底维修,修好后再交给小区。”
但对于华泾五村来说,这段保修服务期已经结束。据了解,华泾五村的监控系统5年前由华泾镇政府出资改造,不仅用上了彩色高清摄像头,数量上还大幅度增加。头三年由政府负责维保。三年之后,再由小区负责,承担修理费用。据了解,业委会聘请了一家第三方维保公司日常对故障的监控摄像头进行检查和修理,通常一星期来一次。
记者在现场看到,华泾五村的监控摄像头设置得相当密集。每个楼栋出入口门头都安装了1至2个摄像头,角度朝下对准着门禁的进出人员,主干、支道则有2至4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配备了LED照明灯。小区物业上海中房物业发展公司的王经理带记者到了附近的监控机房。机房不过8平方米,三面墙都被一个个电子监控屏幕占据,一台空调全天24小时维持在26摄氏度运转。“这里有240个左右的屏幕,黑屏的就是坏的,还没来得及修。”王经理解释。记者数了数,黑屏数量有27个,26个显示“找不到网络主机”,1个显示“调试中”。再仔细观察监控画面,有的看不到路面信息,有的像是蒙上了一层白雾。
王经理表示,小区近两个月在进行美丽家园改造,预计于12月底结束。施工期间,不少监控的运行因为脚手架的搭建受到影响。待施工结束后,他们将安排维保单位统一排查所有监控,恢复到原样。
但无法回避的是,240多个监控摄像头的故障率比想象的要高。王经理表示,一个月至少要修五六个。问题多见于摄像头组件老化。而一个摄像头的报价在900元左右,一年下来,维修费用不少。令他担心的是,小区维修资金余额已近红线。随着监控摄像头的持续老化,故障数量势必增加,小区可能面临更换不起、续筹资金难度又较大的境地。
社区“微基建”如何才能可持续?
华泾五村是21世纪初建造的商品房加售后公房的混合型小区,常住人口3800余人,老龄人口占整个小区人口的30%左右。“自从装了监控,电瓶车偷盗情况确实大幅下降。”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居民,均对监控摄像头的安装赞不绝口,认为有力地提升了小区的安防水平。
不过,监控设施给老旧小区的生活品质带来提升的同时,后续带来的维保资金如何解决,也对社区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也不仅是监控,社区更新中的智能门禁、平改坡、外墙修复、加装电梯等一系列惠民实事“微基建”,都有着类似的问题。
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孙晔认为,“微基建”首先必须在依法依规的底线下展开。对于安装数量、资金规模较大的设施设备,业委会、物业应当与施工单位协商,确立书面合同,讲明施工目的、方案及依据,明确保修责任等细则。随后征求居民同意,召开业主大会。在保修期结束,这些设施设备移交给业主自治时,也需要向业主大会征求后续运营维护的方案意见,定期公示相关开支成本。
对于专项维修资金吃紧、续筹难度很大的老旧小区,孙晔建议,一方面,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再次评估设备设施的布局方案,灵活调整数量等实现减负增效。另一方面,若协商下来,业主大会认定保持现状,那么可以与居委会沟通,申请一定的政府补贴,加上公共收益和维修资金的组合,支撑“微基建”的基本运行。在“12345”的相关投诉中,就有属地街道回应,愿意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帮助小区重新采购新的监控系统。
“社区更新‘微基建’事关社区民众的空间利益。”孙晔强调,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领下,需要积极引导并指导业主大会提升自治共治的能力,参与到“微基建”的使用、运营和评价中来。一旦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将会非常有利于社区更新中的共识形成,最终也有利于“微基建”的可持续维护使用,从而降低治理成本。
分享来源:上海热线 https://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21-12/06/content_986242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