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苏州市国土资源局)
深度报道
IN DEPTH REPORT
2022年2月10日《苏州日报》A02、A03版
永续传承古城瑰宝 展现江南文化魅力
顶级专家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会诊把脉”
锦绣江南,苏州尤最。
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也是中国首个加入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的城市。姑苏古城历经2500多年城址未变,至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展现出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昨天(2月9日),由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办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17位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齐聚一堂,结合各自的专业方向和研究课题发表真知灼见,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会诊把脉”,为古城保护更新开启新思路。
为全国提供范例和样板
□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在苏州古城保护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古城的价值。古城是苏州的“心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论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看望慰问基层群众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新发展阶段,第一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苏州古城的价值,以“绣花工夫”精细雕琢,展现江南文化魅力,将苏州古城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营建智慧、体现适宜栖居的人居典范;第二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城市作为有机的生命体来看待,稳步推进城市保护更新。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逐步修复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苏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遍地是文化,处处有名胜。要把苏州古城这个中国传统营建的瑰宝完整保护好,永续传承好,科学利用好;第三要着力打造保护更新的样板工程。当前我国城市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如何在整体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城市当中开展城市更新,通过保护推动历史、城市、文化传承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希望苏州在保护更新过程中,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增强城市活力,推动形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整、城市风貌特色鲜明、文化赋能焕发光彩的全国示范性历史城区,努力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范例和样板,贡献苏州模式和苏州经验。
苏州的“心脏”永远在老城
□周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在苏州古城下一个40年的发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苏州古城的定位。苏州现在已经发展成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无论苏州多么大,苏州的“心脏”永远在老城。苏州的老城应该是一个“活”的老城,发展的老城,应该是传承了中国人典雅生活方式的美好人居之地。江南文化不仅仅是小桥流水,更是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过好精致生活的方式,这个精神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第二,建成环境的保护和有机更新,应该和文化的挖掘,经济的重塑,社会活力的重塑要联动;第三,要用好老城区各类小微空间,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绿色智慧交通等领域,注重线上线下体验,研究适合古城特性的产业发展方向;第四,要与社会治理联动;第五,制度更新,建立与古城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
加大运河沿岸遗产开发
□阮仪三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导、教授
苏州历史城市保护卓有成效,是全国的佼佼者,应该继续坚持良好运作。苏州较早提出了古城保护规划,在此过程中历届政府都提出并执行了“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理念。
苏州古城保护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园林进一步保护完善,城市绿地明显增加。在传统的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传统居住区得到了很好保护。古城内新建基础设施增加,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和改善居住条件,在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发展。
当前,古城改造机制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要设立专项基金,按照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使用。目前,古城保护仍要依靠技术手段,要继续提高重视,并及时进行相关调整。
苏州有很多重要的、优秀的历史建筑,现在利用得非常好,已经做了长期规划,要继续做好。下一步,苏州要加大大运河沿岸遗产开发,例如水上游,要和周围的湖州、无锡等城市联手,将沿河风光景色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把人造环境和山水浪漫融合
□刘太格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
苏州给我的印象就像一大块很美丽的玉石。建筑、园林、道路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件艺术品。苏州是美和艺术的象征。苏州市政府关于古城限高的决策非常正确,没有高楼大厦,让人感觉真正回归了历史。
今后的苏州老城保护,一是要注重老建筑的修复,严格采纳国际的修复标准,保留老建筑的原汁原味,尊重国际修复理念,保留“真古董”;二是不增加过境道路,把过境道路放在老城外面,不再继续对老城进行切割,完整保留老城的优美环境;三是老城保护与新城开发密切相关,要加强远期规划,一次性定下整个城市的系统。
苏州的城市氛围要大气,要有气派。苏州位于江南水乡城市带内,今后要用心把人造环境和山水再融合得更浪漫一点。今后的新建筑要尽量争取做到既现代,又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因,在未来把大规模的新苏州和传统的老苏州融合在一起,把新和旧融合在一起。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值得肯定
□伍江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博导、教授
中央高度重视在城乡建设当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一是应保尽保。文化的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值得肯定,还要继续深入分析,明晰保护价值;二是整体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除了一个个重要个体以外,整体价值也非常重要,要保护好街区,保护好城市的肌理;三是合理利用。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要充分考虑产业问题,做好产业定位,真正让人留下来;四是精细管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实行管理,让保护对象更加精确;五是有机更新。有机的城市更新一定是符合发展规律,掌握好节奏,找到最佳的更新节点;六是城市活力。城市空间的活力表现在多样性、差异性、混合性。如果“一刀切”地来规定保护对象,那一定没有活力,活力的关键在于“不一样”;七是机制再造。要推动城市的规、建、管、运、服一体化,历史保护区不能大拆大建,要推动一体化;八是开发模式。对城市开发土地的规模进行限制,不随意改变历史留下来的土地边界。城市的功能变了、尺寸变大、建筑变新,但是历史的深度还在,让城市始终有温度。
在保护的同时创新往前走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对苏州古城保护工作,我谈三点感想,虽然是就苏州有感而发,但也会涉及国内古城保护领域的共性问题。
首先是致敬。向苏州古城的保护成就和发展定力致敬,可用三句话概括:第一句,“姑苏水城甲东方”,西方第一可算威尼斯水城;第二句,“建苑育英甲中国”,明清苏州有薪火相传的营造匠系-“香山帮”(同济出版过博士论文),1923年又有“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中国第一个现代建筑教育的诞生地和培养建筑师的摇篮;第三句,“风土保护甲江南”,苏州是国家唯一的古城保护示范城市。闻名如斯,能不敬畏?
其次是献疑。先说“风土”一词,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地方民间文化和环境气候条件统称,一脉相承的古城街区、街道、房屋、景观、居俗等,都属于风土保护范畴。但就此而言,中西存在着文明进化的阶梯差,西方经历19世纪的工业化改造,古城风土早已大变(以今天的价值观看也是需要反省的大拆大建),而一个多世纪后的中国古城在工业和后工业时代,如何超越这个“阶差”,保护和活化千百年延承下来的风土脉系,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再说保护现状,目前各类古城遗产的分级保护就有文保建筑类、历史建筑类、历史景观类、规划保留建筑类,以及难于与之完全分割的所谓“非遗”类等复杂对象,加之保护的法律、法规、管控机制、资源投入等尚待优化整合,就形成了由分类“级差”带来的结构性难题。
第三是建言。苏州在上述的“阶差”和“级差”挑战和难题突破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业绩,这就是把古城格局与功能提升,风土保护与活化利用,古迹存真与新旧共生,整合成了一幅完整的“拼贴图景”,兼顾了保护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和时代需求。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这幅10多平方公里范围的拼贴图景再加调适和优化,而做到这一点对古城保护就是最大的二次创新,可为纠正许多古城保护中都存在着的碎片化和孤立化弊端提供国家示范。
古城复兴要注重“活力”和“人”
□段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
苏州是座有吸引力和探索性的城市。今天,苏州古城主要的矛盾是什么?这是我们未来要探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个人认为,今天苏州的主要矛盾就是在古城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复兴,关键词就是古城复兴。
我个人认为,在整体上来讲,目标和手段都应该随着古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比如说,我们已经从关注公共空间走到了关注居住空间,只有在整体上明确这个大的目标,才可以做到创新方法、建立制度。
古城复兴,要强调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复兴,更加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折腾物质的空间。在物质空间提升的情况下,如何使城市恢复活力?这个是我们的目标,要恢复活力,手段一定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管理。
古城复兴是更加有效和真正的古城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如果花了很大的力气保护的只是冷冰冰的城市,是缺少人们向往的城市,这些城市也是不能够持续和长久的。城市的遗产和博物馆的文物主要的区别就是城市的遗产是活的,人要参与。“活化”就必须有整体的、系统的策划,是一个城市完整的功能提升。与保护和更新相比,复兴不但注重物质,更强调活力,强调其中的人。
协调好历史文化保护的几个关系
□王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历史文化保护对苏州来讲,有几个关系要协调好。
第一是协调好魅力、动力、活力之间的关系。对苏州未来发展来讲,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可能要通过老城一系列城市场景的营造,形成一些动力和活力,这样才可以把历史文化保护这件事做好。苏州的发展,如何从魅力转化为动力,注入更多活力,这可能是需要系统性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地段、历史建筑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问题。其本质是文脉的系统传承、空间结构的系统认识、老百姓生活圈层的系统谋划。要把一些学术性的分析和研究,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
第三是要协调好传统建筑空间的保护修复。很多街区、建筑的保护,要和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还可以和绿色交通结合,这应该是一个新的发力点。
第四是城里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外的传统村落、山水环境、农耕文化的保护、利用要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系统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互补的新的消费场景。
此外,政府、企业和民众的互动,也是做好工作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苏州的发展,特别是历史街区的复兴和新生,要把苏州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魅力、现代城市生活发展的动力、老百姓需要的活力结合起来,才可以把这个工作做好。
关注古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苏州古城40年的保护工作做得很成功,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古城发展要关注好三个方面问题,分别是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城市设计、风貌管控的问题;低碳与美好生活的关系。文化自信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用作品来证明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现代建筑,而且还是极其尊重城市的作品,融入城市的建筑群里。
苏州在研究历史文化,古城建筑风貌,协调新、老建筑的关系时,应该关注城市的肌理和历史的尺度,包括高度、体量、造型、色彩、景观等。
古城保护、城市建设还面对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如何用古城传统的建筑,真正实现宜居、舒适、绿色低碳,这是个艰难的课题,但是对古城很有价值,建议苏州关注古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做好水文章系统性地推进古城保护制度、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的改革。
古城保护应以居民为中心
□张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建厅原副厅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苏州的价值深厚、独特,工作平台较高。这既是优势,也是制约。古城保护面临着发展压力的强烈反差。一方面,保护理论基本来自西方理论、石头建筑理论、古代传统建筑理论,需要尽快破关。另一方面,在做好保护区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示范区的责任。
苏州古城保护应将以居民为中心视为一个基本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关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物理差距问题、建筑面积和社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以及绿色低碳问题。保护功能效益要融入现代社会,努力实现基本持平或者探索出平衡之道。保护传统建筑应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
绿色交通、慢行交通、水上交通,以及拉动型、推进型、创新型项目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古城保护不能全部是零打碎敲的,应探索成立苏州文化论坛,加强古城的文化中心地位。
苏州的古城保护要形成一个健康、包容、先进、科学的保护理念和舆论氛围;要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中的经济平衡问题,更要重视人才的转型、发展和集聚,尤其是世界的、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问题。
融合政府和更多专业力量
□韩冬青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导、教授
名城的保护,本质上是一个如何把过去我们做得比较好的保护性工作,和苏州、包括整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活力的再造、生命的再生过程结合起来。要把拥有2500多年积淀的古城成功地带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来,而且它有可能要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新的示范,在生活的品质、历史人文的积淀方面达到高度的融合。
为此,要有系统性的创新工作,包括制度、政策的设计,以及专业工作领域技术体系的创新工作。这些政策、制度、技术、建设运维等之间要互相匹配。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给予大量的支持、引导以及参与。
此外,还要创新工作方式,就是要设计可持续、开放式的工作机制。需要把政府的和专业的力量更多地融合起来,对不同的题目,用不同的工作机制。有一些工作需要连续干若干年,如何保证路径是可持续、开放的?这本身也是一个古城活力的见证。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必须有活力,不能短视。我非常期待、愿意参与到苏州古城保护这样一个既有延续性又有创新性的事业中去。
苏州古城是全人类的遗产
□贝建中 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著名美籍华裔设计师
苏州是我的故乡,贝氏祖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得益于苏州政府在古城保护中所作的努力。
苏州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商贸兴旺、文化繁荣,2021年还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对苏州、对全国、对全人类而言,苏州古城是宝贵的遗产。苏州的平江路、拙政园、寒山寺、虎丘等,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游览。贝聿铭先生在82岁高龄时,接受苏州市邀请设计苏州博物馆,并充分吸收建筑哲学、技法以及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使得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同时满足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感谢2019年苏州举行活动纪念贝聿铭先生。同年,我参加了苏州国际设计周,深深感受到政府和民众对贝聿铭先生的深厚感情。贝聿铭先生生前始终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在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应该始终还原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并可以以此展望未来。
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回到美丽的苏州,希望所有贝家人共同参与古城保护,为下一代规划未来。我代表贝氏家族和贝聿铭基金会,祝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未来40年获得更大成功。
建立新区反哺老城制度
□叶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现在苏州古城在进行总体风貌控制,以古城护城河为代表的文化线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以及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未来,古城保护的难点大概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对面广量大的居住类地段的有机更新问题,包括民生功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古城的单位外迁以后城市活力的塑造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我提两方面的思考。第一个方面的思考是制度的再造。要尊重产权,做好对不动产权利的重建;政府应该设计相应的制度,鼓励产权重建、产权清晰以后产权人的自我修缮;建议苏州建立新区反哺老城的制度;政府要出台关于不动产交易、登记,和相应的老城更新的地方标准。另一方面的思考关于设计方面。对面广量大居住类的地段,有机更新要有相应的策略。要有民居修缮的导则、古城设计的特殊制度,并对设计研究费进行政策保障;还要有社会规划师长期跟踪、服务当地;要把古城和外围的古镇、古村以更大的力度串联起来。
名城保护更要强调微更新
□杨新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在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下,苏州绘就了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的“双面绣”。这样的苏州成就,代表了中国高度,对此要有充分的自信。
在新的历史阶段,要继续坚持保护优先、应保尽保,进一步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创新机制。一是要聚焦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和利用,解决好名城发展的动力问题;让文化融入生活、产业,打造文化生活、文化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活、产业文化,以良性循环为苏州名城发展提供动力;二是聚焦人民城市的理念,解决好名城繁荣发展的活力问题。苏州古城保护的目标首先应当是打造吸引人的宜居地,其次是旅游地。要打造苏州独特的、典雅精致、充满生气和情感吸引的苏式生活场所,让人们感受活的江南文化和苏式生活;三是聚焦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的认识,解决好名城发展的生命力问题。要保护传承,也要延续发展。要以完善、优化、修补为主,不能搞大拆大建,不能急功近利。与一般的城市更新相比,名城保护更要强调微更新,从大处着眼,整体规划;从小处着手,渐进实施;四是聚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解决好名城发展的持续力问题。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认准方向,把握尺度。要深化、细化保护规划技术,充分吸引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形成多样化的古城保护更新的投入机制。
把古城建成一个大景区
□张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导、教授
古城的保护需要放在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和国土空间整体布局中做通盘考虑。这其中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我们说“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苏州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厚,保护的状态也很好。尤其是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保留了江南文化比较精彩的景观风貌,非常难得。
苏州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强调了山水林田湖是有机的生命体,其实我们的城镇、街、区、巷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使它们更协调,有利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比如医院、学校等方面,我们要跟着河道、水系把整体空间整治好。比如道前街,感觉就非常好。一些老街老屋存在原住民减少的问题,要在做好风貌保护的同时,尽可能留住人、引来人。
我期待把姑苏古城建设为一座活的、开放的博物馆,建设成为一个大景区,并且是彰显江南文化,有魅力、有个性、有时代活力的大景区。
与国外名城进行对话互鉴
□贺云翱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导、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要更多地把苏州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来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模式,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成功融合。苏州要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提供经验和价值,为东西方文明互鉴提供苏州价值。
一是要总结经验,坚持保护第一。苏州人的文化自信、自觉是发自内心的,从古至今苏州人坚守的文化和精神要好好保存下来;二是要加强专业化和科学化,强化方方面面的基础研究,发挥考古学、历史学、产业形态学、发展动力学等的支撑作用,以更多科学的介入突破瓶颈、解决难题。同时要进行世界古城的比较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中国城市,更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和国外名城进行对话、比较、互鉴;三是要解决苏州古城的人口、文化、业态问题,加强相关研究,指导未来工作;四是要讲好苏州文化故事,不仅要用中国的语言,还要用世界的语言来讲,在保存、保护物质空间的同时,把精神内涵和故事讲清楚、讲生动;五是要继续挖掘优秀文化,把优秀文化融入国家的文化战略中。要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发挥作为江南文化的经典、长江文化的精华的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贡献更多力量,把苏州的优势贡献给全国,同时苏州也要抓住国家的战略机遇,汇入世界进程。
保护措施要有“加减乘除”
□吴永发 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导、教授
苏州古城保护的政策日趋完善,保护机制日趋健全,大量的前期基础工作非常扎实,保护成效很明显。我认为,古城格局2500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对城市形态保护有很大的作用,使城市空间始终保持其完整性。
对于古城首先要进行整体保护,要有系统思维,要构建保护措施的“加减乘除”,比如,特色化、生活化的,要做加法;人口密度大以及一些需要搬迁的产业单位,要做减法;交通要更加便捷,产业要尽快转化,这些都需要做乘法;要低碳环保,这个则要做除法。
其次是要活化利用。从政策层面如何加以支持,产业如何导入,能不能建立全市性的保护补偿机制,都要进行统筹考虑。此外,我认为还需要做到有序推进、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苏州的一些项目非常有特点,有的是修缮型的保护,有的是开发型的保护,有的是生活型的保护,每个类型都非常重要,都很典型,堪称示范。
内容来源| 苏州日报
苏州资源规划
期待与您互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来源:搜狐网 http://news.sohu.com/a/521860499_121106832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邮箱:tousu@wyw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