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不能再等了!
已绑定手机
hdyovibpfe 发表于:2022-6-15 19:20: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19
  导读:香港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是过高的楼价、过少的土地供应,导致普通市民上楼难。也正是包括高楼价等在内的民生和社会问题,催生了近期香港的系列示威游行甚至暴力冲击。
  如何破解土地问题,可以说是当下香港市民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来 源丨21 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记者:辛继召、朱丽娜)、人民日报评论(ID:rmrbpl,作者:何鼎鼎)
  编 辑丨陈榆、辛灵、刘巷
  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不能再等了!
  昨天,香港民建联在报刊登全版广告,促请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大量兴建公营房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争取达到 "3 年上楼 " 的目标。
  随着香港局势发展,广大香港市民除了进一步呼吁止暴制乱,更多人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影响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住房,正是重中之重。
  香港的居住问题有目共睹,而且正变得日趋严重。公屋申请平均轮候时间升至 5.4 年,有 10 万人住在 " 棺材房 " 和 " 劏房 "。这样的局面,与国际知名大都市格格不入,更与太平山上的豪宅形成鲜明对比。香港人看重人权。
  但在一般人看来,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正是最基本的人权,是最基本的尊严。香港绝没有理由,一面穿着 " 全球最有竞争力经济体 " 等光鲜靓丽的外衣,一面却在住房上露出极为难堪的里子。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香港住房问题的核心症结在于土地,增加土地供应已经刻不容缓。香港不是没有土地,但政府手里地太少。根据去年底的《长远房屋策略》,未来 10 年,香港公私营房屋新供应比例定为 7:3,但事实上,政府能觅得的土地,仍不足以支撑这一目标。民建联的建议,无疑为特区政府提出了一条解难题的思路。
  要援引《收回土地条例》,意味着自有财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一次利益平衡。这些土地,主要指囤积于地产商手中长期不开发的土地。
  由于《基本法》第 6 条与第 105 条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外加援引条例或遭旷日持久的司法覆核,特区政府对于是否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有过迟疑。然而,诸路不通后,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
  根据基本法 105 条,征用土地的补偿 " 相当于该财产当时的实际价值 ",收回是有偿的。
  为公共利益计,为解决民生计,地产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什么才是对香港未来负责?什么才是对年轻人 " 网开一面 "?这才是。
  这也是调整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一次契机。香港社会被金融地产互相缠绕的发展逻辑捆绑已久,但这一发展模式,既不是永动机,更潜藏着不少危机。我们很能理解,一些香港市民担心,供地增加,或导致资产短期无法快速升值,也理解地产商在商言商。但这恰恰是一次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重新审视,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利益的再权衡。一旦香港社会打上死结、失去竞争力,所有人的房产都会不断贬值;只要东方之珠持续保持竞争力,那么受益者,一定是香港企业与市民。
  今天,我们必须全面考虑香港的竞争力。人们一贯认为,自由才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民生也是竞争力。保障民生,让社会更加公平,也是积蓄的发展动力。
  香港历来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改善民生方面,一直秉承 " 积极不干预 " 理念,但这一思路已成历史教训。香港不仅要 " 有效市场 ",更需要 " 有为政府 "。三个月来," 反修例 " 之所以将许多原本不关心政治的年轻人卷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未来的无力感,而住房,正是重要根源。对于这一影响香港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特区政府有预见力、决断力、执行力,更需要香港全社会凝聚共识。
  在住房问题上,香港已错失诸多历史契机,不能再拖延。
  董建华上任之初提出《八万五计划》,提出每年兴建公屋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10 年内让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购住房;
  梁振英执政时期,也将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当作首要任务,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
  林郑月娥上台后,提出填海造岛的 " 明日大屿 " 计划 ……
  但这些完全为香港长期公共利益考量的方案,或草草收场,或大打折扣,或至今搁浅,都称得上命途多舛。
  究其原因,既有反对派在立法会的拉布,为反对而反对,别说 " 明日大屿 " 计划本身,即使是申请研究该计划的拨款议案,还因政治缠斗在立法会搁置;也有地产商为既得利益,不断要挟政府、捆绑民意,这让整个香港社会陷入房子买不起又跌不起、不够住又建不起的泥沼;也因为一些公众,对特区政府改善民生的能力,不了解、不信任。这一次,香港社会,能否抛开政见,平心静气坐下来思考《收回土地条例》?能否放下偏见,理性看待特区政府为民生作出的努力?能否正视公与私的天平,真心实意为香港 " 计深远 "?
  香港不能再等了。
  民建联支招香港土地瓶颈破解:
  加快收地,大建公屋,争取 3 年上楼
  此前,在 9 月 11 日,香港最大政团民主建港协进联盟(简称 " 民建联 ")召开记者会,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大量兴建公营房屋,争取 3 年上楼。
  此外,民建联还建议,应尽快重启 " 土地共享先导计划 ",主动规划选址,邀请业权人参与;设立 " 居所租金扣税额 ",让租住私楼的纳税人享有扣税额。
  民建联成立于 1992 年,是香港建制派政团之一。《收回土地条例》是香港特区的一项法令,根据其规定,每当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决定须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时,行政长官可根据本条例命令收回该土地。
  民建联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指出:
  香港有很多深层次矛盾,其中土地、房屋是众多深层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区政府须大刀阔斧,破釜沉舟,通过《收回土地条例》兴建公屋,达致 " 三年上楼 " 的目标。
  香港地势多山,备受土地短缺问题困扰,导致楼价高、租金贵、上车难。
  根据公开数据,香港土地面积 1111 平方公里,已建设土地占 24.3%,其余 75.7% 为郊野公园、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仅占 6.9%。2005 年后,香港土地开发几乎停顿,导致公营、私营房屋落成量均大幅减少。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及房屋署数据,2007-2016 年,当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约 25700 个单位,较前 10 年下跌超过五成。
  而在公屋轮候方面,根据房屋署数据,在 2019 年 6 月底,约有 147900 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 108200 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 5.4 年,当中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 2.9 年。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表示,现时棕地约有 700 公顷,以 15 万宗轮候申请计算,要做到 3 年上楼,每年要多收 25 公顷土地,3 年共收约 75 公顷,约占目前闲置棕地大约十分之一。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柯创盛表示,目前,香港约 10 万人居住于 " 棺材房 "、劏房等不适宜居住的环境,劏房租金昂贵,一些很小的单位租金可能要 5000-6000 港元。
  李慧琼表示:
  政府过去觅地工作 " 龟速 ",不做改善的话,市民会越来越失望,令民怨积累,也令修例风波演变为较为激烈,她建议不要等待施政报告才公布土地房屋措施,应立即启动工作。
  民建联指出,政府于 2018 年 12 月宣布修改《长远房屋策略》,公屋、私屋供应比例由 6:4 比改为 7:3,由于没有新增土地配合," 修改 " 实际只是画饼充饥。虽然香港特区政府是香港最大的 " 地主 ",但手上实际控制的土地其实没有想象的多。现时政府短期最主要的住宅用地来源是 210 幅散于全港、被划作不同用途的土地,但总其数量也只是 500 公顷,仅及私人发展商已知土地储备的一半。
  自香港回归至 2019 年 8 月的 20 多年里,特区政府仅 13 次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建公营房屋。民建联建议,现时公营房屋的土地缺口庞大,当局就应集中精力规划公营房屋发展项目(如新界区内约 110-220 公顷的棕地),并以 " 公共用途 " 为由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这既合乎民意,亦可将政府所忧虑的司法复核等法律争议风险减至最低。
  香港楼市成交急剧下挫
  投资者、买家踌躇观望
  多重影响下,近期香港楼市成交大幅减少。
  今年 7 月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跌至 394.4 点,环比下跌 0.1%,连续第二个月回落。
  " 楼市观望气氛浓厚,影响买家入市脚步,物业成交量自 6 月开始下跌。
  据香港政府的住宅物业临时买卖合约数字显示,住宅成交从 5 月的 8208 宗,跌至 6-8 月每月少于 5000 宗;
  7 月及 8 月(第三季度首两个月)累计住宅成交仅 8889 宗,较上季同期下跌了 45%。"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 9 月 10 日指出,并预计 9 月二手楼市仍将维持淡静,交易量大约维持 4500 宗水平。
  " 这么多年以来预测楼市,这是最难的一次,以往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经济角度进行判断。" 他坦言。在他看来,目前影响香港楼市的几大因素主要为本地社会事件、利率以及供应等,但前两个因素很难进行预测,而且短期内可能出现逆转。
  " 虽然市场气氛转差及成交量下跌,但目前业主普遍持货力强,市场上并无太多大幅减价的成交,‘劈价潮’(大幅减价)并未出现。不过,影响楼价走势的主要因素始终是香港的经济基调,而连月的示威已影响到本地旅游业、零售业及消费情绪,如果事态持续并影响到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失业率,届时香港的经济表现将会受到更大打击,楼价亦会面对更大的下调压力。" 陶汝鸿指出。
  二手成交大幅萎缩
  同时,陶汝鸿向本报记者指出,香港主要中小型屋苑楼价相比今年 6 月的高位已经下跌 3% 至 5%。
  " 今年年底前再跌 5% 至 10%,重回今年初水平。而豪宅单位由于业主的持货能力较强,并不急于出售,预计年底前的跌幅在 5% 以内。"
  开发商也明显加快了推盘速度,美联物业住宅部行政总裁布少明指出,9 月初以来已有 4 个新盘公布最新销售部署,合计有逾 2200 伙单位,这个推盘速度在过去 3 个月甚为罕见," 从近期的新盘销售及反应可见,楼市需求仍然强劲,相信 9 月一手主导大市局面将更加明显。随着新盘急攻,短期内二手市场更加受压 "。
  " 估计发展商未来几个月主要推上车盘及中小型单位为主,成交仍然以一手楼盘为主,占整体成交比例约 30%-40%,相比之下,二手市场的压力较大,估计部分抗跌能力较低的业主有较大议价空间。" 莱坊执行董事及估价及咨询部主管林浩文向本报记者表示。
  " 大型示威活动无疑对投资者及用家的信心有很大影响,由于不明朗因素,不少买家暂时推迟入市的步伐,市场累积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同时一手市场仍有大量的楼盘准备推出," 陶汝鸿表示," 二手市场 8 月成交宗数已跌至 2860 宗,接近 SARS 爆发期间每月 2683 宗的水平,我们预计如果示威活动持续下去,9 月二手成交将跌至 2000 宗以下。"
  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 8 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7 月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跌至 394.4 点,环比下跌 0.1%,连续第二个月回落。相比今年 5 月创下的 397.3 点的历史高位,该指数已累计下跌 0.73%。然而,回顾今年前 7 个月,香港整体楼价升幅仍达到 9.7%。
  陶汝鸿坦言,一些受欢迎的中小型屋苑如沙田第一城及太古城,由于此前第一季度的楼价反弹力度较大,因此现在的跌幅较为明显," 截至 9 月中的价格较 6 月时的高位已经下调了 4%-5%,而贝沙湾及君临天下等豪宅的价格跌幅则较小,较 6 月时的水平下跌了大约 3%。"
  今年迄今为止,沙田第一城及太古城的价格较年初分别上升了 19.9%、14.9%,而贝沙湾及君临天下的价格则较年初的升幅约为 10%。
  戴德梁行香港资本市场部执行董事高伟雄坦言:" 近几个月来的社会事件已影响到本港投资物业的租金与价格走势,令本地投资者倾向观望。而一些房地产基金买家,占香港整体市场约 30%-40%,很多这类国际基金的投资委员会都在海外,对他们而言,能否促成大宗交易主要视乎目前香港局势的发展。只有等待目前的不稳定因素消除后,市场信心回升,投资市场的表现才会有望好转,然而在目前情况下,我们预期来季(今年第四季)的物业投资大额成交宗数仍会再度下跌。"

分享来源:ZAKER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d7b886c8e9f092e07786e91/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邮箱:tousu@wywb.cn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物业外包联盟社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赣ICP备2023015604号 赣公网安备36010802000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