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海绵城市理念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已绑定手机
黄羽威 发表于:2022-7-29 07:40:3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18
  自2017年以来,福建省漳州市结合地形地势,将地势低洼、污水横流且极易成涝的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区域改造为城市滞涝区生态公园,建设西院湖、上美湖、湘桥湖等“五湖”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市区调蓄涝水能力;整合农田林地,在不改变原有用地性质的基础上,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打造荔枝海、香蕉海等“四海”特色海绵型农业生态公园,发挥山体林地滞蓄雨水及涵养水源功能。“五湖四海”项目的建设初步构建起漳州市区生态空间格局。
  西院湖滞涝区公园项目是漳州市区“五湖四海”建设工程中的典型项目。项目地块位于三湘江河道中游,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380亩,通过合理利用地势低洼的特点,整合水利、生态、休闲三大功能,融合湿地风情、山水湖景和自然风光,结合棚户区改造及水环境整治相关资金,将片区打造成集城市调蓄涝水、生态保护和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西院湖滞涝区公园。
  以“蓄治用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西院湖滞涝区公园在建设时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蓄治用宣”措施,完善片区蓄排平衡体系、改善片区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全社会参与氛围。
  “蓄”,就是调蓄涝水。西院湖片区属于市区三大流域之一的三湘江流域,南侧紧邻九龙江西溪江堤。由于受地面高程限制,片区内的涝水极易受到外江顶托,造成排水不畅。根据水力模型评估结果,三湘江流域设施排涝能力与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差距较大。同时,西院湖所在的西院村为城中村,由于地势低洼,逢雨便涝,对村民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西院湖滞涝区公园项目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因形就势,恢复保留现状洼地并将其改造为具有调蓄功能的滞涝区公园,建设调蓄水体面积约190亩,实现调蓄容积10.9万立方米。结合相关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将片区排涝标准大大提升,系统地构建片区蓄排平衡的排水防涝体系,极大提升片区排涝韧性。同时,公园通过建设透水地面、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进一步提升雨水净化、下渗作用,实现源头雨水减量、污染减排。
  “治”,就是治理污水。西院湖片区建设前为城中村,地块内分布鱼塘、农田和养猪场,黑臭垃圾成堆;村民生活及生产污水任意排放,通过鱼塘、农田等流入三湘江,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恶劣。漳州市结合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排水管网梳理完善及排水单元雨污分流达标建设,确保污水不入河。将原康山溪河道拓宽为湖体,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水体净化能力。同时,通过三湘江引水泵站将九龙江水引入园区湖体进行净化和过滤,以实现“活水保质”的良好效果,进一步保障下游三湘江水质。建设完成后,片区内水体水质由原来的黑臭水体提升至准Ⅳ类以上,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用”,就是回用雨水。漳州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结合“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在西院湖片区建设雨水回用浇灌系统。滞涝区滞留雨水在湖体中净化后,经提升泵房并入公园绿化浇灌系统,替代自来水进行日常浇灌。经计算,西院湖滞涝区公园每年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量约为1.6万吨。
  “宣”,就是强化宣传。为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氛围,项目组在西院湖滞涝区公园内建设漳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馆,通过视频、图片、实物、互动设施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常态化宣传。同时,以海绵展示馆为基础,先后8次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开展交流培训,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植入所有参建人员心中,增加从业人员的技术积累与知识储备,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以海绵项目带动经济社会效益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成的西院湖滞涝区公园,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公园将原紧邻污水处理厂、居住环境恶劣的片区改造为生态宜居的绿色居住区,建设带动了周边土地增值,土地收益覆盖片区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动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公园建设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搭建了群众亲近自然的途径,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了城市的内在品质,实现了社会效益。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07.28 谢宏坤 杨敦旭 沈峰

分享来源:政府网

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207/20220728_767385.html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邮箱:tousu@wywb.cn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物业外包联盟社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赣ICP备2023015604号 赣公网安备36010802000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