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举行“青海这十年”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
已绑定手机
wfeng520 发表于:2022-4-11 02:42:0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48
  原标题:青海省举行“青海这十年”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
  4月1日,青海举行“青海这十年”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孔令栋,西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海彦、西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光明、西宁市林草局局长周仁义先、西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石林出席发布会,介绍西宁市十年来的创新变革和非凡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赵翃昊: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年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青海这十年”系列发布会充分反映全省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迈步新征程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首先,请孔令栋市长介绍“西宁市十年来的创新变革与非凡成就整体情况”。
  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孔令栋: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等殊荣,正在开启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新征程。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10年来,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毫不动摇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达到4800余个、12万余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持续加大,“四风”问题得到有效纠治,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0年来,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三大攻坚战决定性成就,经济总量、人均水平、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627亿元,2015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1500亿元大关,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2021年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由21位跃升到第9位,对全省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60%。人均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8万元,2021年突破6万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8.1%,达到9710美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8亿元,2021年突破150亿元大关,是2012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18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3.8亿元,年均增长7.1%。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更趋协调。10年来,始终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产业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3.7:49.4:46.9调整为3.8:33.5:62.7,三产占比提升15.8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投资结构不断升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万亿元,年均增长13.1%。工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全市投资的20%、24.3%、41.2%。民间资本占全部投资的53.8%。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推行链长制、包保制等,高景、丽豪、阿特斯等一批知名企业、头部企业纷纷入驻西宁,产业基础、集群效应日益突显。消费动能不断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亿元,较2012年增长2倍,占全省的65.5%,西宁作为全省商业中心功能凸显。电商交易规模保持年均22.6%的高速增长态势,建成万达、新华联等城市商业综合体62家,打造力盟、唐道637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消费街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速创新融合。
  四、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10年来,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产业业态,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着力构建西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稳中趋优的发展态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2012年的2.3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碳纤维技术、光电转换效率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入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工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210亿元增长到157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5.7%。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材料等蓬勃发展,国内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加速培育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近972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7.6%。金融业占GDP比重提高到13.5%。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42.1%,对全省贡献率达97.7%。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64亿元,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助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农业总产值110.6亿元,较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9%。累计建成99万亩高标准农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67个,“河湟田源”区域农用公共品牌成为西宁特色农产品形象代言。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日益改善。10年来,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打造高原“绿谷”城市、“洁净”城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好转,城市环境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生态本底更加厚实。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新增园林绿地1.8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由9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6.6%增长到40.5%,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如今西宁,南北两山常绿乔木苍翠欲滴,昔日“垃圾沟”火烧沟华丽变身市民休闲后花园。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累计治理水土流失926平方公里,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7%,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4%,连续6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累计完成“煤改气”、低氮锅炉改造3000蒸吨。率先在西北地区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绿色建筑占比达到62%,完成“无废城市”试点,固废处置链条、高原“无废模式”走在西部前列。
  六、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激发。10年来,始终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添动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审批事项由342项减少至78项,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时间大幅压缩,“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市民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办事服务平台。实施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市场主体由16.1万户增加到23.7万户,平均每日登记注册21户,成为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登上央视《对话》栏目。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县域全覆盖,列入全国教育扶贫攻坚典型案例。率先在全国组建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从医联体迈向健共体”两次入选国家医改十大新举措。创新医养融合“双证双营”模式,荣获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示范城市。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司法、户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2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32.4%,占全省的71.8%。与8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关系达40个。西宁综保区封关运行,跨境电商首批“青货出海”。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等的全方位合作持续深入,兰西城市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0年来,始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乡村生活更加幸福。城市面貌大幅提升。海湖新区崛起,湟中撤县设区,多巴、南川、北川片区竞相发展,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208平方公里,扩大了2.8倍,城市骨架加速拓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3%,提高12.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等一批重大路网项目,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高到12.9平方米。货运总量接近8000万吨、客运总量突破1800万人次。5G通信基站3200余个,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海绵城市试点获得国家绩效奖励。更加注重城市地下风险隐患排查,有序更新改造城市排水、燃气等管网。建成投运全省首个应用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助力西宁精细化治理。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成12个美丽城镇、611个高原美丽乡村,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4200公里,农村电网4000余公里。720个村、73.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5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192个村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91.7%,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八、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10年来,始终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每年办成一批民生实事项目,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两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3个县区脱贫“摘帽”、330个贫困村退出、6.5万人脱贫,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万元,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年均增长10.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63,缩小0.38,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8.3、1.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3万元增加到2.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2012年的1.9倍。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71.5万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标准由2125元累计提高到3651元,大病托底病种由19种增加到46种。累计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27.4万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12.6平方米。742个爱老幸福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之家惠及34.4万各族群众。养老床位达到1.2万个,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9.9%。积极解决小区物业差、不动产权证办理难等急难愁盼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10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标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全面跃升。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45所,在校学生近40万人,年均增长6.2%。学前、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5.2%、103.7%。累计投入146亿元,新改建中小学337所、幼儿园352个,新增学位3.5万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比例降至历史最低。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经受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大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00余个,是2012年的1.2倍,年均增长2.5%;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8.9张、11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5岁,较2012年增加1.55岁,全市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现有公益性文化机构近1200个、群众文化机构38个,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99.5%,电视人口覆盖率99.7%。市级四馆成为文化新地标,给市民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精神享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标准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免费低收费开放65个学校场地和社会场馆。全市有体育场地近6000个,人均体育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成功举办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活动,西宁成为环湖赛开幕式永久举办地。
  十、民族团结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10年来,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努力营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新开展“十进”活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和单位10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区10个,打造200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更深入人心。民族和宗教工作全面加强。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斗争进入常态化,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基层“平安细胞”创建率达90%,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十年实干,充满了全市各族群众的心血与汗水;十年跨越,造就了高原古城的崭新形象;十年成就,注定载入西宁发展史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宁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更佳、环境更优,我们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足、动力更强。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全面系统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深入领悟执行好,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好,感恩奋进、拼搏赶超,西宁一定能够再创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十年,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美好蓝图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赵翃昊:
  非常感谢孔令栋市长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媒体朋友提问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
  我们关注到,近年来西宁市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在基层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亮点和特色?
  西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海彦: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符合西宁实际的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建强战斗堡垒。一是抓提升。我们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紧密结合“三基”建设、“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等重点工作,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方面,通过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加强典型引路、规范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有64个党组织和105名党员被中央和省委表彰。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通过制定排查整顿流程,领导干部联点、派驻专门工作组、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方式开展“关联单位集中整顿”工作,完成47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能力明显提升。二是抓延伸。我们着眼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力量下沉,将党组织链条由社区延伸到小区,采取“具备条件的小区单独建,根据物业服务范围统筹建,临近小区联合建”等方式组建小区党支部556个,楼院党小组196个,覆盖小区1628个,老旧楼院744个,实现了支部建在小区上、党员服务在一线。同时,我们开展了以“党建引领规范物业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红色物业”建设,建立138家物业企业党组织,通过健全物业服务星级评价机制,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较多的物业服务问题。如城西区景辉物业先锋为民党支部组建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老旧楼院物业缴费率同比提升20%,业主投诉率同比下降50%。三是抓覆盖。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便捷的原则,科学划分农村社区党建网格,建立以村(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志愿者、离退休党员等为骨干的专兼职网格员队伍,随时随地了解群众需求和困难,初步实现了隐患在网格排查、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如在疫情防控歼灭战中,全市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898个村(社区)网格、1834个党员服务队和3.3万余名党员严防布控、冲锋在前,做到了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和党员,用高高飘扬的党旗凝聚起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第二个方面,坚持载体创新,实现整体发力。一是探索联盟机制。持续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在街道社区建立多方联动议事协调机制,着力破解市域社会治理中各类组织单打独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由街道党工委为牵头,辖区内省市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组织作为成员单位的“夏都城市”党建联盟,先后打造了“夏都枢纽”“夏都菜篮”等党建联盟,统筹区域内社会治理、基层自治等工作。如城东区“夏都枢纽”党建联盟积极开展共驻共建,联勤联动,火车站区域内发案率实现7年连降,发案量由2015年的全年870起下降到2021年的全年9起,打造了基层党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优秀范例。“夏都城市”党建联盟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二是优化联动机制。着眼于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智治全面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推行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一肩挑”、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方式,促进基层组织规范运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居民区内重大问题,推动基层党建与居民自治有机衔接,相关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内参)刊发。紧盯城中村治理难题,将58个城中村党组织纳入所在乡镇(街道)区域联席会议成员,充分调动辖区各领域党组织优势资源,共同解决村民实际需求和矛盾纠纷,进一步提升了城中村治理水平。三是完善联系机制。持续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推行了以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干部接单、群众评单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服务模式,让为民服务更加精准有效。在城西区试点开展了“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工作,安排31名社区民警下沉社区,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努力将基层治理中各类难点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三个方面,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服务功能。一是解决好服务阵地的问题。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统筹建设4个区级、101个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党群服务中心和129个居民小区党群服务站点,对407个“危旧狭小”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二是解决好服务队伍的问题。着眼于激发村(社区)干部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我们将村干部报酬提高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建立4岗17级社区干部报酬体系,村(社区)干部报酬居全省首位,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在省内率先启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有效激发了社区工作者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热情。三是解决好服务经费的问题。针对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我们在全省率先按照每年每个社区和城中村20万元、其余村5万元的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使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成为了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和能力建设推进会精神,感恩奋进、拼搏赶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精心谋划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也希望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并多提一些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西海都市报记者:
  十年来,西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市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请问西宁市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西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光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持续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效应,一砖一瓦地修建起了全国文明城市大厦,谱写了文明西宁的光辉篇章。201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0年成功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西宁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的目标,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提升政治高度,打造信仰坚定的文明城市。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总钥匙”“指南针”,强化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鲜明导向,在西宁形成和保持了“党旗红”引领和推动“文明城”建设的态势格局。推动领袖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每次市委常委会议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领导干部带头宣传宣讲领袖思想,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对领袖思想的“信”和对人民领袖的“爱”结合起来,自觉做领袖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坚持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相统一、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相统一、实践标准实践载体实践方法相统一,全市上下思想行动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推动理想信念落地落实落细,创新思路、载体、手段、机制,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收获从“一阵子”向“一辈子”转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理想信念明灯在各族群众心中闪亮,广泛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题实践活动,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市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二、拓宽工作深度,打造精管善治的文明城市。坚持把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创城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动员会、推进会、专题会等形式进行研究部署,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基础。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一项项制度从无到有,建立了目标责任、督查考核、联点结对、联席会议、模拟测评、门前六包、街长制、创建日等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我们创新工作方式,建立了全市创城微信工作群,通过“随手拍”每天反馈问题约40余条,无人机航拍巡查工作获中央文明办表扬。强化法治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西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修订完善《西宁市养犬管理条例》《市容环境管理条例》,依法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强化督导检查,在市创城办常态化督查的基础上,市、区两级400余人组成的义务监督员队伍深入社区小区、实地测评点位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形成了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常态长效和高质量发展。
  三、勇攀精神高度,打造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推选宣传,我市累计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青年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4个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7户家庭荣获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和青海省“战疫最美家庭”殊荣,3个集体和个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7人荣获最美青海人和提名奖称号,5人荣获青海好人,5人荣获青海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66人荣获市级道德模范称号,85人获得市级道德模范提名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选市级以上文明单位471家,文明村镇152个,文明校园168个,“五星级文明户”30.7万户,绿色家庭1263户,形成了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在全市持续打造了111个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我们注重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实现全市11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造出1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形成西宁特色样板,在全省有效发挥“排头兵”作用。
  四、彰显城市温度,打造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内涵,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通过民生入手,不断深化改革、解决突出问题,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建成124个公园游园、街头绿地,新建绿道508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空气质量优良率由77.5%提高到90.4%。建成165条“外环内网”道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由7.2平方米提高到12.9平方米,交通拥堵指数累计下降62%,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缓解拥堵城市,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27.4万套,人均住房面积由27平方米增加到39.6平方米。人行天桥、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40部。严格落实“门前六包”责任制,成为全国首个“无废城市”省会试点,“清洁西宁”得到广大市民广泛赞誉。市级审批事项由342项减少至78项,成为营商环境评价排名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从医联体迈向健共体”两次入选国家医改十大新举措,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县域全覆盖,列入全国教育扶贫攻坚典型案例。742个爱老幸福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之家惠及34.4万各族群众,爱老幸福食堂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理想信念坚定、文明程度领先、经济高质量发展、政治廉洁高效、文化繁荣兴盛、社会和谐安定、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效能提升、群众高度认可、工作常态长效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谱写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高质量发展出彩华章。
  青海日报社记者:
  近年来,西宁市打造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生态环境尤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宁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请问西宁这十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西宁市林草局局长周仁义: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就西宁十年生态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就介绍如下:
  西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全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着力打造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更加坚定了“生态立省”发展战略,更加明确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更加勠力同心向“幸福西宁”目标迈进。这十年来,我们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不断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形成“绿水青山·幸福西宁”城市品牌,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世界旅游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绿色和生态已然成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发展底色和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我们始终坚持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西宁市环境保护条例》《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西宁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排污许可、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等一系列改革创新制度相继出台,为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新动能新引擎,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二是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我们协同保护好“中华水塔”,以湟水流域为重点,统筹推进保护修复治理,十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6平方公里,生态治理河道42公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与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建成开放西宁市湟水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到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呈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域风光。实施大气污染清单式、精细化防控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60.7%提升到2021年的90.4%,处于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等偏上水平。实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60.5%,汽车尾气治理、冬季供暖清洁能源改造均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我们立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的渴望,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实施南北山生态绿色屏障、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湟水规模化林场等重点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十年来,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新建公园游园38个,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87万亩,建成街头绿地184处、新改建道路绿化178条,提升改造单位庭院绿化69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6.6%增长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平方米增长到13平方米。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日益美丽动人。
  四是保护管理愈加严格。我们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好生态环境。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整合组建西宁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西宁市水利综合执法监督局、西宁市森林警察支队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制定印发了《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西宁市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托绿盾行动等,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不断拧紧生态资源管理的“龙头”。在全省率先推进了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健全四级管理体系,构建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2021年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被评为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集体”。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连续35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事故发生,有力保障了全市生态安全。
  第五个方面,我还想谈一下,通过这十年的生态建设形成的“西宁经验”。一是在国土绿化进程中,1989年启动的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是西宁市乃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示范工程,2012年该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十年,我们持续推进南北山绿化,完成造林27万亩,再造了一个“南北山”,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升到了79%。2018年,全国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场会在西宁召开,西宁高原寒旱区造林绿化模式和生态建设成效,成为了国土绿化的“西宁经验”。二是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十年来累计投资181.16亿元,建成了大华水库、西纳川水库等,完成了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城乡节水供水等具有高原特色、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探索出青藏高原高寒缺水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形成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保护的“西宁经验”。三是西宁成为全国首个列入“无废城市”试点的省会城市,通过建立全市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体系,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科学规范处置利用工业固废(危废)、医疗废物等,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引领驱动,工业、农业和生活三大领域构建特色循环链条,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四项体系支撑保障,全民共建的“134N”无废西宁模式。
  十年来,西宁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可以说,这十年,是国土绿化创历史新高、建成公园绿地最多、空气质量不断提升、水质优良度全面达标的十年;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扎根、生态环境更优、城市面貌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的十年;更是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的十年。
  下一步,全市生态建设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责任,擦亮城市发展的绿色底色,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更加协调有序,城市生态宜居和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夯实生态基础。谢谢大家!
  人民网记者:
  近年来,西宁市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锂电储能、光伏制造、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显现,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西宁市这十年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西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石林: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牢记“国之大者”,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坚持创新驱动核心地位不动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明显,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吃透省情市情,把准方向,科学谋划,开拓进取,全市工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整体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蝶变,发展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21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71亿元,增长了近三分之一,产业更迭演进为以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导,低碳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全面更迭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形成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链式链群”发展格局,呈现出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产业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一是“双链”融合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构建形成覆盖正负极材料、隔膜、铜箔、铝箔及车用储能电池制造的完整锂电全产业链,铝及铝深加工、铜及铜深加工等产业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主的产业循环链接、优势互补发展格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中藏药生产加工、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产业“链群”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光伏、锂电、合金新材料、特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8%。特别是产业技术创新方面,N型IBC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4%,北捷隔膜生产技术、弗迪和时代新能源电芯核心生产设备达世界领先水平,黄河公司并网光伏电站系统效率跻身行业最高水平行列。
  二是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聚力面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出市场化、协同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大科技力量布局力度,积极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光伏产业技术中心、硅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新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成使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中藏药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完善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网络,不断增强创新链供给能力,全市创建国家、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30家,其中国家级2家;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初步形成以制造业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布局、中小企业为重要补充、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是工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关键技术突破,相继建成万吨级晶硅及硅材料、电解铜箔、锂电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生产线、锂电隔膜、阴极铜和兆瓦级硅电池及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电子级高纯多晶硅材料填补国内集成电路应用材料空白,微孔铜箔实现了超薄型非载体铜箔成型的重大突破,中复神鹰突破新材料产业链“卡脖子”技术,万吨碳纤维基地建成投产,标志国产碳纤维迈入产业化新时代,有力支撑了重点行业整体升级。面向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培育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6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5家,为大中小企业从浅层次协同协作向深层次融合融通演进提供了重要载体。
  四是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西宁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西宁市关于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应用推广的措施》,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根镜像服务器等重大项目投入运行。扎实推进5G、“双千兆”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智能应用场景,累计新建和改造5G通信基站3200余个,成功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荣获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为我市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信息消费、赋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赋予了全业务承载、更低时延、更好用户感知等新内涵。认真研判产业变革新趋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4家,推动178家企业上云用云,25家企业列入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应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上线并实现规模化应用,青海绿能“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解决方案”成功运行,降低新能源电站运维成本超过40%,初步探索形成了适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和数字赋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全市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协同、精益管理、精准制造、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是西宁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积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发展“四地”,精耕细作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低碳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赵翃昊: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分享来源:政府网

http://www.scio.gov.cn/m/xwfbh/gssxwfbh/xwfbh/qinghai/Document/1722528/1722528.htm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邮箱:tousu@wywb.cn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物业外包联盟社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赣ICP备2023015604号 赣公网安备36010802000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