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我们搜集了一些普通人做的不寻常小事_手机新浪网
已绑定手机
ht36888 发表于:2022-4-22 05:09: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07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有诸多不便。但事物总有两面,很多人说,看到了邻里关系的重建。
  疫情以来,原点栏目的留声机专题在记录下一篇篇的口述之外,也收获了许多微小而具体的片段。有些是普通人之间的关照,有些是关于自己心情的只言片语。
  有人向我们表达了他的苦闷,也有人给我们发来阅读的书单。他们的身份有出租车司机,有街道的社工,有外卖小哥,有封闭在小区里的居民,也有隔离在校舍的大学生……
  翻看这些细节,是借他人之眼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仿若疫情中的微光,是令我们可以继续前行的勇气。
  帮助,也在被帮助
  @陆家嘴某小区业主
  在我们小区,一位可爱的妹子发起了这个小的倡议。她准备了一些面包和牛奶,让没法买食物的外送小哥自取。为了表示对这位妹子的感谢,我剪了这个视频,送给她,也送给所有温暖的人。


  小区门口的自取点。受访者供图
  @彤仔
  住我对门的阿姨,每次怕我在开会没听到核酸检测的通知,出门前总会帮我按下门铃提醒我。
  我买到菜的那天,问了下她家里的菜还够不够,她说已经没多少了,其实我当时也就团了一点点,但我还是决定分给她一些。收到菜的那天,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王明洲
  同楼一户80多岁的爷爷奶奶感染了。十天时间两位老人核酸已经转阴,基本自愈。老人子女在群里讲了情况。大家最初有些恐慌,但后来都表达了理解与祝福。
  前几天,我的公司给每一位员工都购置了大礼包,我因为有物资,一个人的消耗也有限,就把大礼包内的20斤蔬菜全给了两位老人。事后,老人子女加了我的微信,告诉我奶奶收到蔬菜后,打电话给她的时候哭了,说好久都没有吃到蔬菜了。
  送菜时我没有想太多,知道老人收到菜后的反应后,觉得下次还要这样做。


  收到菜后,老人的女儿发给王明洲的微信。受访者提供
  @晓雪
  团鲜牛奶。本来应该是志愿者一家家送的,但正好正撞上小区做核酸,又怕奶坏了,就让一个楼栋派一个身强力壮的人顺便领走。某楼栋一位老先生经过,抱起自己楼栋的就要去送。志愿者劝都劝不住,真怕他闪了腰。
  @楚楚
  楼里建了个“自取区”。有人在里面放了四瓶巴黎水、六听可乐。收获一片充满惊喜的感谢,以及“大户人家”“陆家嘴首富”等称号。
  隔了一会儿,有人说,单位发了12桶方便面,放在楼下,大家自取。末了又加一句:千万不能让我儿子知道,你们快拿走。
  @leo tsui
  小区第二次封控第14天,我做志愿者服务的第28天,对接的药店把自己最珍贵的物资——n95口罩匀出一盒给我,还附赠了两包榨菜。收到时身边的小伙伴笑出声来。
  看到口罩盒子上面写了一句“安心防护”,心里有点暖。
  @楠楠子
  楼洞被封控几天后,我盘点物资发现还有两袋10公斤的大米。因为一个人住,我准备均出一袋。在邻居群里发了消息,没过两分钟,一楼邻居就来联系我了。我原本想赠送,但他执意要用自己的物资交换。就这样,我收到了5斤速冻水饺,5包鸡肉咖喱料包,我太开心了,终于有几天不用自己做饭了!
  邻居送的料包。受访者提供
  @小毛
  小区至今已经封控32天。我这个刚搬来一周就遇上封控的租户,不仅派发的物资一份不差,反而受到大家颇多照顾,不时被邻居投喂蔬菜和水果。前几天深夜,隔壁姐姐发微信给我,她担心我没有卫生巾的囤货,“需要的话就讲。”


  微信截图。受访者提供
  抗疫,战场不止一个
  @杨瘦瘦
  我们小区是个只有100多户的袖珍小区,几乎被封控区包围,但我们还没有一例阳性感染者。这里面有我们业委会隋主任“守门”的功劳。这些天关于他的抗疫趣事有很多。
  前几天,小区志愿者群里发来了一个视频。“你核酸码拿出来看一看,看一看。”视频里传来了业委会主任隋老师和气的声音:他正在查验一位美团小哥的健康情况。“你就站在那儿就好了,不要靠近!”忽然,隋老师的嗓门提了起来,对骑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他从口袋里敏捷地掏出了一个迷你望远镜,然后弯着腰、透过望远镜小心审慎地朝骑手手机屏幕看去——他是想仔细查看骑手的核酸有没有过期,但又想和骑手保持社交距离,于是用民间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


  社区业委会主任老隋在查验骑手核酸码时,为了和骑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掏出了自己的望远镜。 受访者供图
  @谭素北
  我在复旦,我们学校150多个科研项目都在进行。我和几个同学已经睡实验室40天了。因为仪器不能停机。我们的对手是世界范围内最一流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谁先拿到数据、做出成果并发表,谁就能在这个领域占领制高点。
  据我所知,上海范围内同类型的实验室基本上都停滞了,我们还在坚持运转着,这一点让我们还挺骄傲的。
  @张磊
  我在杨浦区定海街道做社工。有一天,我和组员曹赟、董俨玲被安排支援黎平路73号规模性租赁房检测工作,赶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阳性确诊病人刚被转运走,且是共同厨卫的集体宿舍,里面很有可能继续存在病例,不由得有点头皮发麻,大家默默地穿着大白。平时按分工是曹赟扫码,我负责组队,但扫码员必须近距离接触所有人员,我有点犹豫。这时候就听见曹赟非常干脆地说“我不害怕、可以上”。哎,女孩子都不怕,我们中年人也不怕。
  @葛厚文
  我是出租车司机。这些天,我负责给公司被封在家里的司机送菜送泡面送锅碗瓢盆,一整天下来要送近50户。有个司机住在朱家角,开到他家门口电话一直没人接,我就去送其他家的物资了。结果回到市区才接到这个司机的电话说他需要。说实话,以往让我跑这种回头路,我是很烦躁的,但这个时候为了这一点点物资跑这么远的路,可能就救了他,我觉得很安心很踏实。
  有天我在开车送物资时,看到路上有一大排的集装箱车,由警车带队,上面红底白字的横幅写着“上海加油辽宁挺沪”,一路开过去,我没想到自己一个大男人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后来发消息给妻子,说上海一定有希望的,我在外面工作,你们就安心待在家里。
  @三木
  封校进入第三周时,楼下的教育超市是封校期间唯一的“补给点”。48岁的陈阿姨热情活泼似年轻人,一个人撑起两栋楼、千余学生的基础物资配送。聊天时才得知,她是自愿选择进入学校的。她说:“我的女儿和你们差不多大,希望你们都能吃饱肚子。”


  陈阿姨在志愿者群里的发言。受访者提供
  治愈内心的不确定
  @lizzy
  小区有一只被遗弃的宠物兔子,在笼子里嗷嗷待哺。有人拍照传到群里,并推测“估计是家里没有叶子菜了。”
  群里开始了各种投喂计划,“我有胡萝卜,要么洗干净擦干水拿过去,不用切片他会啃吧?” “希望主人领回去,愿意赞助一根胡萝卜。”
  很快,有人提着一袋子菜下楼了。
  @水总
  我是青年教师。今天心态崩了,我在同门群里说了一句:“学校让导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那导师的心理健康谁来关心呢?”
  一个师弟回复我道:“导师也有导师啊!”
  然后我的导师真的就给我发来了两个拥抱的表情。
  那个瞬间还是非常治愈的。
  @刘玉婷
  我被封闭在校园里,睡觉是我疫情期间做得最多的一件事。
  心理学的老师让我们画“疫情中的自我”。我画了一个阅读书单,是我最近阅读的三本书,分别是《把自己作为方法》、《面纱》、《知晓我姓名》,这几本书中的观点和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所在: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与最多有趣的灵魂对话。《面纱》的作者毛姆还写了一本名为《阅读是一所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书。总的来说,疫情期间,阅读在情绪调节、内心秩序重建上为给了我极大帮助。
  阅读书单下方我画了一个手机,这展现的是疫情期间我的社交方式——只能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最后,我用黑色油画棒为整幅画加了一个围墙,这代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保护,同时我们好像也跟围墙外的世界隔绝了。
  @菜镇居民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很早醒来。前天早上六点,我开始重温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许倬云的那期访谈。许倬云先生的那一句“往里走,安顿自己”,给身处一片混乱中的我一些安慰和鼓励。


  《十三邀》图络截图
  @悦子
  封控快一个月了。居委会书记每天在群里通知做核酸、测抗原、发物资,但有时会在深夜冒出一句:3号楼安全。莫名有点催泪。
  @阿伦
  浦西封控的前一晚,我和在外地出差的丈夫约好:第二天一早一起抢菜。结果我睡过了,他没有怪我,而是替我庆幸,“幸好你睡过了”“我6点等盒马,7点半等盒马代买,8点等大润发,9点等sam,都没抢到”。
  我被封在上海,他被封在廊坊,我们靠着网聊彼此关爱。这也许就是新冠疫情时期的爱情吧。
  我们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点栏目,目前推出【留声机】专题。
  或许你正因封控居家办公,
  或许你是逆行的一线抗疫人员,
  或许你默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再或许你在病房内,
  无论你在哪儿,你是谁,
  无论你是要倾诉,还是有困难,
  我们想听见你的声音,请通过微信公号“原点original”(id:jfyuandian)留言联系我们。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分享来源: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n/2022-04-21/detail-imcwipii5586097.d.html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邮箱:tousu@wywb.cn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物业外包联盟社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赣ICP备2023015604号 赣公网安备36010802000956号